欢迎您!这里是全国信托产品筛选、查询、预约、认购、售后咨询服务平台!

关注“申前财富”公众号,获取更多优质信托

4000-365-021


4000-265-518

首页 信托产品 政府债 信托公司 公告信息 信托资讯 投资者教育 关于我们
网站首页->信托ABC->金融知识教育

金融知识教育

发布时间:2019-07-22

金融消费者所需的基础金融知识
(一)人民币知识。以“识别防伪特征,维护持币利益”为主题,介绍人民币防伪特征识别技巧、2015年版第五套人民币100元纸币票面特征、冠字号码查询为手段的假币纠纷解决机制、小面额现金供应长效机制、小面额人民币兑换程序等。
(二)存贷款知识。介绍现行存贷款利率状况、计息规则,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情况等;针对低净值人群的不同需求介绍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教育助学贷款、就业创业贷款的申请和使用,以及贷款、还款注意事项等内容。
(三)征信知识。介绍个人信用报告的概念、如何查询个人信用报告、如何拥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解读征信领域热点问题,培养社会公众信用意识。
(四)支付结算知识。普及支付结算管理新规相关内容,如个人账户分类管理和转账规定等。介绍各种支付工具尤其是新型电子支付工具使用技巧、注意事项及使用风险。
(五)银行卡安全用卡常识。介绍银行卡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措施,金融IC卡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增强消费者个人金融信息风险防范意识,确保个人金融信息不受侵害。
(六)理财知识。介绍常见的个人理财工具和理财风险防范,培养低净值人群的风险意识。普及国债和黄金投资知识,介绍国债发行和国债兑付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侵犯消费者权益的情况;介绍居民投资黄金的合法渠道,了解非法黄金交易活动主要形式及陷阱。
(七)外汇业务。介绍个人通过电子渠道办理结售汇业务和小额购汇业务的基本流程及风险点,披露地下钱庄等外汇违法活动的危害及打击成果等,引导消费者自觉远离和抵制外汇违法活动。
(八)金融消费者投诉咨询、受理、处理相关知识。介绍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或争议时,可以采取的协商、投诉、调解、仲裁、起诉等解决途径。

“双录”知识
一、什么是“双录”
    双录是指银行等金融机构从业人员销售理财产品或代理其他机构销售产品时,同步进行录音录像。
二、“双录”的作用
    双录的实施可以清楚记录理财产品销售的全过程,督促销售人员真实介绍产品性质、收益及风险,也使消费者能够更清楚地了解产品特性,知晓自己对于该产品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风险,如若发生纠纷,也可以双录视频作为为依据进行处理。因此双录机制是直接解决误导销售和 “飞单”纠纷取证难的有效途径,有利于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金融机构和金融消费者的共同使命。
三、“双录”注意事项
    “双录”过程中相关话术非常重要,一般需涵盖产品性质介绍、相关风险和关键信息提示、消费者确认和反馈等环节。录像应可明确辨别销售人员和消费者面部特征,录音可明确辨识销售人员和消费者语言表述。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知识普及
一、什么是电信网络诈骗

电信网络诈骗是指犯罪分子通过电话、网络和短信方式,编造虚假信息,设置骗局,对受害人实施远程、非接触式诈骗,诱使受害人给犯罪分子汇款或转账的犯罪行为。
二、常见的诈骗手段
骗术一:群发“汇款账户”诈骗。犯罪分子通过手机短信群发汇款账户信息到各手机用户,群众可能正好要给别的客户或朋友汇款而信以为真,把钱直接汇到犯罪分子的账号上。
骗术二:“中奖”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官方发布各种中奖信息,要求中奖人拨打“兑换热线”电话,后续又以缴纳“个人所得税”、“公证费”、“转账手续费”等为借口,诈骗钱财。
骗术三:盗用“QQ”、“微信”诈骗。犯罪分子事先盗用他人“QQ”号码、“微信”,后冒充该“QQ”、“微信”账号主人对其亲友以“出车祸、患重病、被绑架”等事由为名实施诈骗。
骗术四:“退税、退费”诈骗。犯罪分子事先获取事主资料,通过电话或短信冒充税务、社保、海关、车管所等部分人员,以政策调整可领取退款、退税、补贴等为由实施诈骗。
骗术五:冒充“银行工作人员”诈骗。犯罪分子模拟“9xxxx”银行官方客服电话,以网上银行口令升级或提升信用卡额度为由诱使事主提供卡号、有效期、卡片背面三位数安全码、密码等信息,从而实施诈骗。
骗术六:“木马病毒”诈骗。犯罪分子将木马病毒暗藏于短信链接或者二维码中,诱骗用户点击链接或者扫描二维码将木马病毒植入手机,盗取用户大量隐私信息和密码。
骗术七:“安全账户”诈骗。犯罪分子冒充“公检法”工作人员,以涉嫌洗钱、透支、欠费或其他违法犯罪为由需冻结事主资金,要求其将资金转入“国家安全账户”配合调查。
骗术八:“虚假购物网站”诈骗。犯罪分子通过制作虚假的购物网站或者在正规的网站上设置虚假广告链接,然后将网站上的商品价格设置得比正常价格低很多,利用人们贪小便宜的心理,诱使消费者进行购买,消费者一旦购买,但犯罪分子就会以需要支付其他费用才能交货为由进一步实施诈骗,致使消费者财物两空。
三、如何防范诈骗
(一)网上购物的时候,需要在信任的网站进行购物,验证商户的真实可靠性,防范假冒网站。在登录网址时,警惕所谓的“安全中心”、“认证中心”,不要轻信“低价”购物网站,并警惕通过邮件、短信、聊天工具发来的钓鱼网站链接。
(二)开通短信提醒服务。第一时间了解自己账户的金额变动情况,一旦怀疑银行卡信息或资金被盗用,立刻联系银行查询账户余额、办理止付或者将卡内资金转移到其他账户内。
(三)切勿透露账号密码、短信验证码等信息。任何情况下,银行工作人员或警方都不可要求持卡人提供银行卡号、密码、短信验证码以及信用卡有效期、校验码等信息,如遇此类要求,请勿相信并及时报警。
(四)警惕陌生电话、陌生短信。对于陌生电话或者陌生短信,应提高警惕,尤其是涉及到汇款的,应采取直接联系的方式进行核实确认,千万不要贸然向对方汇款,以免上当受骗。


树立正确观念  远离不良网贷
一、校园网贷

(一)什么是校园网贷?
校园网贷是指在校学生通过网上提交资料、通过审核、支付一定手续费,就能申请到的一种信用贷款。校园网贷可以是专门针对大学生的分期购物平台,可以是用于大学生助学和创业的P2P网络平台,也可以是支付宝、京东等传统电商平台提供的信贷服务。
(二)校园网贷风险知多少?
陷阱一:阴阳利率。校园贷的利率实际上门道多多,其往往以低利率的宣传吸引学生,普遍月利率在0.99%至2.38%之间,如逾期偿还欠款还需支付高额违约金,有的违约金为贷款金额的7%-8%;不仅违约金吓人,有的平台还收取一定的押金和服务费,但其描述极具欺骗性。
陷阱二:“连环贷”不见尽头。倘若只是买部手机,每个月还几百块,看起来额度很小,毫无伤害。然而借款人往往存在或者被引导出不健康的消费观念及侥幸心理。从一部手机开始,逐步沦陷。有些学生一连接触十几种贷款,贷A家的款还B家的钱,再贷C家的钱来填A家的坑。一家家加起来就是个很大的数字。
陷阱三:隐形担保。学生没什么信用资本,也缺乏可靠的收入来源。分期平台并非真的“免担保”,大学生申请过程中的家庭住址、父母电话等信息,实际上就是隐形担保,如不按期还款,某些平台便采取暴力、恐吓、侮辱、诽谤、骚扰等方式催收贷款。
(三)目前校园贷有什么监管政策?
2017年5月31日,中国银监会、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园贷规范管理工作的通知》,支持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开发高校助学、培训、消费、创业等金融产品,向大学生提供定制化、规范化的金融服务。明确现阶段网贷机构一律暂停开展在校大学生网贷业务,逐步消化存量。2017年12月1日,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P2P网贷风险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关于规范整顿“现金贷”业务的通知》,禁止网络小额贷款机构发放“校园贷,禁止P2P网贷机构为在校学生提供借贷撮合业务。
除此之外,大学生应树立科学理性的消费观,不盲从、不攀比、不炫耀,合理消费、理性消费、适度消费,培养节俭自立意识,养成文明健康的消费习惯。
二、投资理财入门
(一)如何制定自己的理财规划?
建议遵照理财规划“四步走”流程:
第一步:自我认知。清楚认识自己的风险偏好、承受风险的能力和程度,为后期投资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第二步:明确目标。理财关键是“收益、流动性、风险”三大关键因素,在进行相应产品的投资时,要明确当前的实际需求,以风险可控为前提,认清自己更注重收益性还是流动性。
第三步:分散配置。按照前述流程,选择合适的理财渠道和产品,特别注意把握分散投资理念。
第四步:动态调整。随着时间变化,风险承受能力、投资偏好、投资能力都会变化,要按照实际情况动态调整原有的资产配置比例或品种。
(二)大学生理财需养好的5条好习惯
1、树立理财意识。大学生理财资金相对较少,在学生时代,理财主要是培养习惯、掌握知识、发掘兴趣,建立长期安全理财意识。
2、养成理财习惯。坚持记录自己的每笔收入、支出,定期分析财务状况,提出优化方案。
3、选好理财起点。大学生理财建议首先从银行理财开始。一方面银行依旧是当前理财机构中相对正规、安全、公开的机构;另一方面银行理财产品信息完善,有助于学习理财知识。
4、了解理财工具。大学生投资理财,可以通过关注监管部门、商业银行、财经网站及时了解金融知识和金融信息,提高金融意识和市场敏感度,通过学到的知识适度进行实践操作。
5、坚持投资自己。大学生要始终坚持将自己视作最大的“投资品”。在大学期间要加强知识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不断提升自我,好好把握这个黄金时期。

增强非法金融广告识别能力和风险意识
金融广告活动与让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不法分子也可以利用人们的行为习惯,通过各种渠道平台投放非法金融广告,误导金融消费者购买不符合自身风险评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甚至通过吸引眼球的广告内容诱骗金融消费者参与非法金融活动。
一、金融消费者识别金融广告真实性、合法性时需注意的几点情况,包括但不限于
1、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主在投放金融广告前,是否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金融广告的内容是否与所取得的金融业务资质在形式和实质上保持一致,如以投资理财、投资咨询、贷款中介、信用担保、典当等名义发布吸收存款、信用贷款内容的广告。
2、金融消费者可辨别互联网平台上发布的金融广告是否具有可识别性,是否显著标明“广告”。
3、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产品或服务可能存在的风险以及风险责任有合理提示或警示,如标明“投资有风险”字样等。
4、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对金融或服务的未来效果、收益或者与其相关的情况违规做出保证性承诺,明示或暗示保本、无风险或者保收益。
5、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夸大或者片面宣传金融服务或者金融产品,在未提供客观证据的情况下,对过往业绩作虚假或夸大表述。
6、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是否对投资理财类产品的收益、安全性等情况进行虚假宣传、欺骗和误导消费者。
7、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是否违法利用学术机构、行业协会、专业人士、受益者的名义或者形象作推荐、证明,
8、金融消费者可辨别金融广告是否违法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主管部门命令禁止的违法活动内容。
二、金融消费者要增强自身风险责任意识
金融消费者通过广告接触金融产品和服务时应先了解相关的基本知识、通过正规渠道咨询专业的从业人员,再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做出谨慎的选择,坚决远离非法金融活动。金融消费者在接触到金融广告时,在作出最终决定前可以通过如下的“三多”步骤增强自身的辨别能力。
一是多问:涉及具体金融产品的广告,都应取得相应的金融业务资质。可以询问该公司是否具备发行金融产品和投放广告的资质,询问推销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证明,询问产品存在的风险和目标群体。
二是多想:在购买金融产品和服务之前,想一想广告中的金融产品的风险在哪里,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有多大。个人应对自己做出的金融决策负责,高收益往往伴随着高风险,当金融广告的收益让人心动时,不妨先去做一下风险承受能力测评,了解自身的风险偏好后再做出明智的决策。
三是多学: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广告层出不穷,金融产品和服务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但是金融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金融消费者应通过学习和了解基本的金融知识和技能、培养良好的金融行为习惯和态度,提升自身的金融素养,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

金融消费者维权知识及纠纷解决途径
一、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发生纠纷时,可以通过哪些途径解决
(一)与该金融机构协商解决;
(二)向该金融机构或其上级机构投诉;
(三)请求依法设立的第三方机构调解;
(四)向该金融机构所在地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机构投诉;
(五)根据与该金融机构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
(六)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二、金融消费者原则上先向金融机构进行投诉
金融消费者与金融机构产生金融消费争议时,原则上先向金融机构进行投诉,金融机构对投诉不予受理或在一定期限内不予处理,或金融消费者对金融机构处理结果不满意的,金融消费者可以向金融机构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当地银监局进行投诉。
金融消费者投诉中举报金融机构违反有关法律、 法规、规章等规定的,金融消费者可以直接向金融机构所在地的中国人民银行分支机构或当地银监局进行投诉举报。
三、金融消费者投诉方式
金融消费者向中国人民银行各级分支机构或当地银监局进行投诉,可以采用来访、电话、书信、电子邮件等形式,涉及重大金融消费争议的投诉应当填写书面投诉申请书。
四、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主要法律法规
(一)《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二)《合同法》
(三)《侵权责任法》
(四)《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指导意见》
(五)《中国人民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实施办法》
(六)《银行业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指引》
(七)《侵害消费者权益行为处罚办法》


温馨提示: 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正在不断健全,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参与者,请您关注相关法律法规变化情况,了解您的权利,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推动我国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持续健康发展。

(以上内容为截取内容)

上一页:唤醒投资人风险意识 信托业:把投资者权益保护落到实处
下一页:电信诈骗40种方式及防范方法

相关文章推荐

证券投资类信托,投资者应如何维护权益?
信托投资权益保护,这些法规你要知晓!
防疫防骗两不误,这些地方要警惕!
企业家如何避免家族股权传承风险?
疫情当下,我们为什么选择慈善信托?
拒绝高利诱惑,远离非法集资
产品中心
客服电话
4000-365-021
copyright  ©  2017-2021 沪ICP备20024109号-1 上海申前科技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莘莘路32号5258